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节(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美女直播

【本章说解】

《道经》首篇,虽然也分别言及道德,但都是概括而言,未细而明言之。道篇中无精粗之别,只以道为无名,德以有名而言。本章为全经下篇《德经》之首,综论诸“德”,是《德经》之总纲。故河上公名之为“论德”。

文中反复推论“上德”与“下德”,“有德”与“无德”的界限。上德以道为“体”,故能“无为而无不为”。其德不可见,合于道,故为“有德”。上仁虽近于德,但若行之于有以为,即为“下德”。“上德”之“无以为”,是说其无心无欲、无名利得失之心的自然而为。“下德”之“有以为”,是掺有私我杂质的有心而为,有其偏差,不完全合乎道性,故为“下德”。

仁义礼智四德中,皆有上下德之分,唯上德近于道。故经中皆言上而不言下,以明其分界。上德近于道,故无为而无不为。“上仁”近于德,故“为之而无以为”。“上义”虽言其上,但因其“有以为”,故已属于下德。至于“上礼”,则已经处在德之下,属于后天有为,但是世人还是很难做到,只得圣人捋袖伸臂推其前行。由此可见,人世间失德已经到了何其严重的程度?“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是道德层次之序列。自德以下的仁义礼智,是依次之每降愈下。

未有天人之先,至诚厚朴者谓之“道”。受命于天,全之以性,得之于心,谓之“德”。至公无私,善性常存者,谓之“仁”。有分别,有果决,当行则行者,谓之“义”。天秩之品节,人事之仪规,有文有质,恭谨谦让者,谓之“礼”。此五者,乃是治国齐家之达道,修身立命之根本。修之者则吉,悖之者则凶。

道若不明、不行于天下,万民万物得不到道的恩泽,必然世衰道微,人心不古,治也难以奏效。圣人尽天职天命,持道辅德,因其势,据其时,竭尽全力,意欲挽回天下已散失的上古道风。故宁处其厚,不处其薄;宁居其实,不居其华。针对世风衰下的客观实际,圣人不得已而权衡参合大道,分出仁义礼智信五个层次,以适应各类不同心性水平的需要,其目的在于使天下人皆能返朴还淳,修德归道。

人体内的先天阳性系统,分为元精、元性、元气、元神、元情等五元。五元具备,仁义礼智信“五德”就含在其中。德的这五大元素,是先天五元升质变化的基础,德的五能不断升华凝聚,佛性的各种元素具备,才能逐步形成上德,才能步入道境之中。五元是五行之炁,五德是五行之性,这两大类物质,共同构成五元五德。五元五德都生于先天,是信息的全息性遗传携带。“人之初,性本善”,就是一种说明。这些先天信息隐藏于后天之中。人在胎胞时,混混沌沌,一气浑沦,形迹未见,先天理性即已具备,呈太极之象,此即古人所称之“穷取父母未生前面目”,是这种特殊生理环境和隐显生理的先天状态。

本章只言仁义礼智,而未言“信”德,何也?因为仁义礼智四德的根本,皆在于“信”(心)。信(心)居于核心枢纽之位,主宰、统驭、包涵、运化仁义礼智四德。是五德中的关键元素,统驭着仁义礼智四德的基本元素,它可以使散在四周的四大类德性物质能量,都归于中央一信,归于核心。此心内含五行之气,但没有五行之质;暗藏于五行之内,但又不显于五行之中。它源于父母未生之前,但可以现于既生之后;它虽然寂然不动,但可以感而遂通。

心又名“信”,信就是“心”,它是一种阴阳合一,真实无妄之德,是灵信、玄信、真信的综合体。它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仁义礼智四大上德的基本元素,皆包藏于信德之中。从仁义礼智逆修而上,返归到核心真信上,即是上德。

“逆运”与“返还”的概念并不相同。“逆运”是逆藏五行归于中黄太极,形成先天系统,以先天统驭后天,复见父母未生前面目。用一心培育仁义礼智四德,就是用先天真性再造内环境的上德。达到一定量级后,身内的五物五贼,都会顺听其命,而实现五行攒簇,四象和合,性即是命,命即是性,性命一家,混溶一体,阴阳浑化,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上德者,修性而命自立,性功中含命功,自诚而明也。下德者,先修命,后修性,命功中含性功,自明而诚也。上德者通过修河图内圆,以制洛书之外方;下德者先修外以安内,先方而后圆。方之圆之,总在中央一点,方以从此而方,圆以从此而圆。不识此中黄,方亦不是方,圆亦不是圆。仁义礼智,皆本于信,又受信之运化。信于仁则能仁,信于义则能义,信于礼则能礼,信于智则能智。信德一立,则仁义礼智无不顺心变化。变化之道,即后天返先天之道,也就是洛书中错中有综,三五合一之象。

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者”,“昔”者,元始、无极也。亦即无极大道所生的太极。“一”是综天地万物之先而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者,即先无极而后太极。一生二者,即太极生出阴阳两仪。二生三者,即阴阳两仪先生,而三才后立。三生万物者,即三才既立,万物的象数理炁全备。由此观之,道为一之母,一为道之子。

所谓“昔之得一者”,就是太极这个大“一”,得于大道本源之元炁。得之于此,则至理自此而始,此理之始谓之一;得之于此,则至正之炁自此而生,此炁亦为一;得之于此,至微之数自此而起,此数之元谓之一;得之于此,万物之象自此而生,此象中皆含有一。所以“一”是大道之本体,至理之实际。天地之宗为一,万物之祖根也是一,天地万物,莫非此一。一理具,而无所不具;天地阴阳的变化,万物生息的规律,莫非此一。一数立而无所不立,故“一”为道所生之子,道为“一”之母,其理已明。由此可知:得一之后,天地人万物万象自此而显。细细体察此一之理,方可知“得一”是自然大道之妙。

宇宙未形成前有质无形的混沌状态,称为鸿蒙未判的无极态。道家将从无极演化为一的过程,分为太虚、太易、太初、太素、太始五大层次,总称为“无极”、“混沌”、“真一”状态,这是自然的最本质时期。

“太虚”是一种本源的神运状态,是无极向太极变化的第一阶段,即为尚未见炁的“太易”阶段,依次而进入元炁形成的“太初”阶段,再次进入初具质性的“太素”阶段,再次进入具有隐态道形的“太始”阶段,最后才形成有阴有阳,产生了有形变化的第六态,也就是“太极”之一。这种炁与质的形成,是微观、宏观的全息变化过程,道“一”已包容在这个变化之中,它是一种无极性的变化过程,此即“昔之得一者”的本义。前人把这个变化过程称之为“混沌”状态。

无极混沌状态,是上乘圣道之境,是修证者应当实践和进入的极高境域,也就是要进入这个“五太”领域。此境已经无“一”可言,而是太极由旋极经“五太”向无极的过渡阶段。“五太”是道的本质状态,进入第六态“太极”时,才开始生有形之万物。故“太虚”是“六太”之本,旋极是无极向两仪的顺转状态,又是太极向五太逆向变化的中间运动。前人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老子曾说:“秘化之初,吾体虚无,经历无穷,千变万化,先下为师,三皇以前,为神化之本,吾后化三皇五帝为师,并及三王,皆劝令修善。”

形而上者为之炁,形而下者为之器。无论是轻清之炁的三清之境,还是重浊之器的欲色世界,都是在道“一”的包容下,才有了质性的差异、层次的有别。宇宙显隐多层次的物质世界,都是由大道本源核心演化为三元、三源,由一元四素所构成,才形成了“一”包容下的奇妙无比,气象万千的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昔之得一者”的真义。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清轻之气上升,谓之“天”,故天得一能垂象清明。重浊之质下降,谓之“地”,故地得一能安宁而不动摇。天地得一之妙,有如《皇极经世经》所云:天以一而变四。四者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以一变四,故天之数为五。天虽得五数,四数皆有体,惟一数为无体无象;一虽无体象,却能统御有体之四象,所以天之本在于一。凡天之成象者,如日月星辰,风云雷雨,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分度盈宿,其变化皆在于天上,昭昭然而不可改易者,皆是天得的清轻之一炁所致。故曰“天得一以清。”

地之数,也是由一而变为四。四者,即太刚、太柔、少刚、少柔,一炁而变为四质,故地之数亦得其五。地数虽为五,四数有体,一数无体。无体之一炁,却统御着有体之四质,所以地之本,亦本于一。凡地之成形者,山岳之凝结,河海之流通,草木之生成,人物之养育,水火土石,万方品类,皆在地一的造化之中,列列然而不可改者,亦是得一炁之妙。故曰“地得一以宁。”

细参天之四体,“太阳”者,至阳之精,“太阴”者,至阴之精。“少阳者”,是太阳之余光,有光而可见。“少阴”者,太阴之余气,即不可见之星辰之炁。成天之象者,只是成此四体而已,天道之变,亦只是变化这四体而已。如此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四体相交相通,而天道之体尽备。又如日为暑,月为寒,辰为昼,星为夜,暑寒昼夜,四体分而天道之变化无穷尽。天之道有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体之妙,所以才有日月星辰之效,才有暑寒昼夜之变,才有春夏秋冬之岁序。

地之四体,“太柔”为水之性,“太刚”为火之性,“少柔”为土之性,“少刚”为石之性。成地之象由此四体,地道之变化,亦是依此四体。又如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有水火土石之交,才有雨风露雷之变化,才有飞植动潜之感应。以此观之,天地之象皆是得一而成,天地之体皆是得一而尽,天地之变化亦是得此一而行,天地得一之理至大至深矣。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成圣。男子化性是天清,女子化性是地宁。人身也就是个小天地,人的头部为“天”,藏玄关灵窍,含天理道性,所以必须绝邪思,除欲心妄念,心澄性净,才能神智清明,灵台通天,与宇宙本源沟通,这即是人的“天清”。人的肚腹为“地”,脾胃属土,食五谷以养生,戒荤腥以卫生,肚腹清净,不积鱼肉等类腐臭浊气,体内清纯真炁自然充盈,此即是人的“地清”。人的躯体下部谓之“人”,男女情欲动,必泄漏精血真炁,精气神为人之根,妄泄妄施,颠倒错乱,必损害心灵。故前人云:“只羡鸳鸯不羡仙”,这正是对世人消道念,长淫心,色魔高扬的真实写照。

人的淫根生于海底,为污秽汇集排泄之处,如果不紧闭地户,任贼而入,必坠(zhuì)入苦海之下。反之,若能清净淫心,拔除淫根,精炁化为道海,则人欲尽净,天理流行,即可由人道化而为地道,再升而为天道。今正值普度之期,如能去色存清,使人身上中下三部“三清”升华,即可证无极道果,归返三清圣境。

【神得一以灵,】

“神得一以灵”,“神”者,天地之德也。道德是一种本源性的物质基本元素,它充斥宇宙,弥散六合的无穷变化,天地万物自然之实体由它所生,变化之玄妙,由它运行,人们不可见,不可名,故谓之“神”。此“神”(德性)人人具有,万物皆备,也就是天地人万物的“灵性”和“本性”。天之性敛之,静而为一,即是元始祖气;散而为万,便是自然界万物性体的微妙变化。天地之性得此“一”炁,才能妙应无方,变化莫测;万物之灵得此一炁,则万物灵通。

所谓“神”,简而言之,就是慧性。佛云“菩提”、“般若”;儒曰“天命之性”;道曰“元神、性体”;现代人曰“理智”、“灵魂”。此本性、理智人人都有,个个不无,无形无象,时隐时现。若是发觉它存在,即是得一之“明心”;若能将它显露无遗,即是“见性”。

修道即修心性,修心在于培育理性,改造非道心佛性的人生观、世界观,故云“修心养性”。神就是人与万物的主宰,是人的灵魂,是人体的“真主人”。“天之性静而虚,虚实合和而为一。”一就是元始祖炁;始一之炁散而为万,便是自然神性的微妙变化。天地之性得此一,才能妙应无方,变化莫测。

天下万物万类,皆有其灵性。天无灵性则无日月之明,地无灵性则不能生育万物,人无灵性则不能立性命,草木无灵性则不能开花结果。灵性虽万有不同,皆是源于本元一炁,散为万灵之体,得正则正,得邪则邪,根据所禀气质的质性与数量之不同,所遗传基因元素的差异,所摄取真一之炁的再造功能的高低不同,以及功行大小等因素,决定着其灵性的或存或灭,或升或降。存之者,乃是得其一;失之者,乃是失其一。得一者变化无穷,微妙不可见,感而遂通,神化无方,此皆是“神得一以灵”之妙。

read_xia();

🎁美女直播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www.xqifzw.com 小七小说网
畅快阅读 永久免费
请注意适当休息 保护好您的眼睛

东皇紫籍免费资源嫁个硬汉生崽崽百度林云选妻封地牛背山 第501章闻天和关越我在神秘复苏中当大佬神秘复苏灵异物品排行漫威是wb我表哥有病讲的是什么内容阿难很帅大佬她又在末世开挂了 第503章软化物 百度神奇宝贝之荣耀冠军秦御血族殿下神秘复苏灵异论坛被灭了吗丑妻翻身不好惹 最新章节更新时间双璧作者九月流火免费大爱魔尊我的女弟子全是病娇漫画恶毒反派想要抢救一下漫画林云选妻封地牛背山 林云乌娜 著领证当天拐个亿万富豪当老公 第539章北斗神拳LOVE SONG领证当天拐个亿万富豪当老公 第502章阿难是什么意思?重生归来禁欲死敌他抱我回家宠免费阅读大佬她又在末世开挂了好看吗竹马大神有点甜txt百度重生之我的耳朵会断案免费一条蛇穿成渣A后 全文免费阅读I LOVE YOU SONG小姐家的贴身侍卫娱乐明星大逃亡txt盛世婚宠偏执大佬请饶命免费阅读无弹窗从收租魔法少女开始角色卡娶妻陈雪茹笔趣阁就遇到百鬼夜行 张安明乖乖姨娘她一身反骨讲的什么向导努力自救[向哨我剧透大明国运朱元璋心态崩了血族殿下的初拥领证当天拐个亿万富豪当老公 第190章穿越1980小渔村我靠打渔发家致富 云中牧歌血族殿下别咬我高达SEED之明日诗歌 心羽惊鸿闻天人中是什么意思重生之超级仙帝 远古剑仙全文恶毒反派[穿书美漫里的超神机械师百度度天年是什么意思我的猫却变异了免费阅读林云选妻封地牛背山百度百科